3.1南沙海区环境光学特性和水下能见深度*

 

海洋环境光学特性、光辐射传输模式和光学探测技术是海军国防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。现代海战的战略战术,如攻袭战Strike Warfare、水雷战Mine Warfare、两栖登陆战Amphibious Assaut、反潜战Antisubmarine Warfare、海面舰艇的隐身、信息及情报系统等,均与海区环境光学和水下光传输问题密切相关

 

3.1.1资料来源

海洋环境光学特性收集的资料主要来自1988年至1999年间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区综合科学考察的海洋光学调查,调查项目包括光束衰减系数、水下光谱辐照度、水色谱和水下能见度。使用的主要仪器包括OMC-1型海洋光学多参数测量仪、SPMR海洋光谱辐射计。

光学调查站位图

 

3.1.2 海区环境光学特性分布特征

 

3.1.2.1光束衰减系数分布

光束衰减系数变化范围在0.054m-1之间。有五种类型的垂直分布。第一种类型的特征是在次表层出现极大值(3.1),光束衰减系数的极大值层与叶绿素含量的极大值层十分一致(3.2);第二种类型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光束衰减系数在次表层出现极小值(3.3),表明次表层有一洁净的水团;第三种类的特点是光束衰减系数在垂直方向均匀分布(3.4),表明水体的光学特性垂直分布均匀;第四种类型是光束衰减系数在表层较大,随深度增加而减小(3.5);第五种类型是光束衰减系数在表层较小,随深度增加而增大(3.6),反映出海底沉积物再悬浮现象。

 

水体光衰减系数平面分布(分层)

 

19881989199019931999

历年平均值

 

水体光衰减系数垂直分布:

 

1986198719881989

1990199319941999

 

3.1.2.2 水色谱分布

海洋的水色是由离水辐射和海面直接反射光的光谱分布决定的,用表层海水光谱反射率定量描述水色。海区水色谱有四种类型(3.73.83.93.10)

水色的平面分布

水体叶绿素含量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。

 

3.1.2.3光谱辐照度分布

 水下光谱辐照度垂直分布的典型曲线如3.11示。随深度的增加,净辐照度很快衰减,其中衰减最快的是波长大于600nm的红光,在10m深度处已衰减至表面值的1%;波长小于450nm的辐照度也衰减较快。穿透到100m深度处的基本上是450500nm的兰绿光,穿透到140m深度处的只有460490nm的光谱成分。3.12 给出了总的净辐照度随深度分布的一组曲线,观测到的海面入射总辐照度平均值为210.7W m-2,穿透40m水层的净辐射通量约为1075W m-2,平均值为33.9W m-2,可见,穿透40m水层的净辐射通量占海-气界面的净热通量平均值的一半以上。

 

3.1.3 水下能见度分布

水下能见度与水体光衰减系数有密切关系,由水面向下的能见度为


海区水下能见度变化范围约在1560m之间,图给出了海区夏季的能见度分布。水下能见度与水体光衰减系数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

 


返回…

 



* 执笔:曹文熙